平乐郭氏正骨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详实的中医骨伤科流派,平乐郭氏正骨于清朝1796年起源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距今已有220余年的历史,盛传八代。于2008年被收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郭艳锦、郭艳幸、郭珈宜等,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9年5月“平乐郭氏正骨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实践优秀案例,第六代代表性传人郭维淮被追认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 1948年洛阳解放时,人民解放军陈赓兵团司令部在平乐郭氏正骨第五代传人高云峰先生家门前张贴保护祖国医学遗产──平乐郭乐正骨的布告。枯木逢春,高云峰第一次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温暖,1952年,她冲破技术私有的陈规陋习,把祖传“接骨丹”、“展筋丹”、“黑膏药”等秘方献给人民,并在全国掀起了“献秘方”运动。1956年1月,高云峰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二次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毛主席勉励她“多带徒弟,好好为人民服务”,她牢记毛主席的嘱托,举办河南省第一届正骨学习班,公开向异姓徒弟传授平乐郭氏正骨医术。1956年,在党和政府关怀和支持下,高云峰在家庭诊所的基础上,创建了河南省平乐正骨医院(现在的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1958年,高云峰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中医骨伤科高等专科学院-河南省平乐正骨学院,她开辟了中医骨伤现代教育的先河,为中医骨伤科掀开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它为全国各省市输送了优秀的骨伤科人才,该学院被业界称为中医骨伤的“黄埔军校”;高云峰先生是我国中医骨伤高等教育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59年创办了-河南省平乐正骨研究所。她提出了提出了“破、和、补”骨折的三期用药治疗原则,完善、充实和发展平乐郭氏正骨理论体系,在辨证方面还研究了根据尿液和指纹的变化,以判断气血盛衰、脏腑虚实及骨折愈合情况,作为遣方用药的依据。早在上一世纪50年代,高云峰先生已经实现了医、教、研、产一体化的现代化医院的雏形。 第六代传人郭维淮先生-平乐郭氏正骨集大成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的首批具有带徒资格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中医药界首位“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他系统总结出了平乐郭氏正骨的“气血辨证理论”和“三原则”“四方法”的学术思想。“三原则”即“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四方法”即“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 郭维淮教授幼承庭训,素秉弘扬家学、振兴中华骨伤科事业之志,在中医骨伤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一线辛勤耕耘70余年,不仅深得家学之精粹,而且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量深入研究,使其不断完善提高,使平乐郭氏正骨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丰富、临床疗效独特的重要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和我国中医药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第七代传人郭艳锦教授,郭艳幸教授在家传中医正骨的理论基础上,审视疾病谱的变化,骨科慢性疾病及骨亚健康防治形势、医学重心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医学模式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大众对健康认知的提升,未病先防,欲病救萌的观念的转变,结合现代医学,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思想扩展为“七原则”“六方法”,并构建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平衡理论”。 学术思想: “七原则”即“平衡为纲、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 1.平衡为纲 平衡是宇宙万物生存的永恒法则,是人体健康的标志,平乐正骨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平衡的有机体,机体内在的阴阳、脏腑、气血及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体的内平衡;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相互依赖、和谐统一构成人体的外平衡,“衡则泰,失衡则疾”;在临床治疗及养骨实践过程中,平乐正骨以平衡思想为指导,以“守平衡、促平衡”为目的,理、法、方、药处处体现平衡思想。 2.整体辨证 平乐正骨强调人身是一个整体,为一个小天地,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当外伤侵及人体时,虽然是某一部分受损,但必然会影响全身脏腑气血,医者必须从病人的整体出发,看待损伤,全面调理;其次,当外伤侵及人体时,除直接受伤外,往往造成间接损伤,甚至较重的内伤,医者必须整体辨证,避免漏诊、误诊,并分清病情轻重缓急与主次,整体辨证论治,既医外伤之标,又治内伤之损,标本兼顾,促进康复。 3.筋骨并重 人体筋与骨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为筋提供了附着点和支撑,人体骨居其里,筋附其外,外力侵及人体,轻则伤筋,重则过筋中骨,不论其单一受伤,或者两者皆伤,都会出现两者的功能协同障碍。平乐正骨十分强调治伤要筋骨并重,即使是单纯的筋伤,从治疗开始也应不断的维持和发挥骨的支撑和筋的维系、给养与适时适当的运动作用,筋骨互用,促进气血循行、筋续骨连,有利于疾病康复。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创伤的愈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内外兼治 平乐正骨的内外兼治思想包括两种含义。 其一,指外伤与内损兼治 筋骨损伤,势必连及脏腑气血,医者必须全面观察和掌握病情,内外兼顾,辨证施治,既治外形之伤,又治内伤之损。 其二,指治法,即内治和外治并重 ①内服药物与外敷药物同用,以内服药物调理气血,外敷药物消肿止痛。②既重视药物辨证施治,又重视以手法接骨续筋、推拿理筋。平乐正骨十分强调骨折、脱位手法复位,与推拿按摩,理筋治伤。 5.动静互补 平乐正骨强调在临床治疗中要尽可能进行和坚持有利于气血调畅的各种活动;把必要的暂时制动,限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把适当的活动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的过程中。以固定制动,限制和防止不利的活动,同时鼓励适当的、适时的、有利的活动,以促进气血循环,做到形动精流,以加速骨折愈合和伤病的恢复。 6.防治结合 平乐郭氏正骨特别重视预防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是防治结合的核心,主张:①未病先防,养筋骨,养气血, 守平衡,促康健。②既病防变,在治伤过程中整筋骨,调气血,旨在恢复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的平衡,预防并发症及后遗症。 7.医患合作 平乐正骨的医患合作思想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其一,患者要客观全面汇报疾病发生、发展经过,搬运、处置、诊疗历史及其效果,个人既往身体状况及家族成员既往健康状况等信息,以便医生对疾病做出客观准确的诊断,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其二,医生要给患者讲清楚诊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有效配合,提高其对医疗行为的依从性,严格按照医嘱行事,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其三,医生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可以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达到情志条畅,饮食、起居调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其四,医生和患者的有效沟通,医患关系协调,有利于避免纠纷。 “六方法”即“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养骨方法” 1. 诊断方法 平乐正骨认为正确的治疗源自于正确的诊断,详细的检查是诊断的基础,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平乐正骨形成了自己的诊断手法,即“触摸法、按压法、对挤法、推顶法、叩击法、扭旋法、伸屈法、二辅法”的诊断八法,并形成了“整体观念、行之有序、健患对比和不可偏废”的诊断原则,达到“手摸心会”“知常达变”的目的。 2.治伤手法 包括复位手法、治筋手法和养骨手法 1)复位手法 骨折、脱位一般均有移位,这些移位若不恢复正常,则功能必然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因此,平乐正骨在发展变化和不断提升中总结出“平乐正骨十法”,即拔伸牵拉、推挤提按、折顶对位、嵌入缓解、回旋拨槎、摇摆推顶、倒程逆施、旋撬复位、牵拉按压、金针拨骨法等;并强调医者要熟练掌握运用,综合分析病情,借以巧力,以恢复筋、骨的正常形态、平衡和功能为目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手法复位。 2)治筋手法 治筋手法包括康复手法,在治疗筋伤过程中,平乐正骨系统总结为“四则十六法”,即通经活络法:包括循经点穴、拍打叩击法两则;揉药法:包括散剂揉药法(展筋丹揉药)、水剂揉药法(展筋酊、白酒等)两则;理筋法:包括揉摩、捏拿、推按、捋顺、分筋法五则;活筋法:包括伸屈、收展、侧屈、旋转、环转、抖摆、牵引法七则。 3)养骨手法 养骨手法是以平乐正骨平衡观及整体观为指导,以平乐正骨五脏协调平衡论、气血共调平衡论、筋骨互用平衡论及天人合一为理论基础,遵循中医阴阳与经络学说,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学和病理诊断,运用平乐正骨特定手法作用于身体的特定部位,通过“推而行其血,摩而顺其气,拿而舒其筋,按而调其经,点而理其络,揉而活其血”,进而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与筋骨生理状况,以保健形体、养筋护骨,促进发育、延缓衰老,维护筋骨平衡,预防筋骨系统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推拿按摩方法。总结为“九法三十二则”,即循经点穴法、推经补泻法、舒筋活血法、醒脑开窍法、牵抖舒理法、按揉疏解法、拍打醒肌法、空拳振气法、轻柔活节法。 3.固定方法 平乐正骨以“保护和促进各种有利的活动,对不利的活动,给予必要的限制,动静平衡,有效促进伤病恢复”为总则,强调外固定要做到“有效、方便、短小(既指固定器的短小也指固定时间的短少)”; 4.药物疗法 无论内治法还是外治法,无论创伤还是骨病,我们平乐正骨均有辨证施治的原则,内治法即“破、和、补”三期的辨证原则,外治法即“消、温、散”三期辨证原则; 5.功能疗法 平乐正骨的精髓,肢体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点,所以功能疗法始终贯穿在整个诊疗和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分为主动功能锻炼以及被动功能锻炼两种。主动功能锻炼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自觉进行锻炼;被动功能锻炼是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通利关节的各种手法治疗。 6.养骨方法 平乐正骨养骨方法是根据人体筋骨关节系统的发展规律及生理、病理特点,以整体辨证为基础,采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养骨护骨,保养形体,预防骨关节疾病发生。,养骨的核心是维持“筋与骨”的平衡,通过“体质,情志、膳食、起居、四时、运动、药膳、手法、调气、音乐、器械”等是一种方法,达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目的。 平乐正骨“平衡理论” 第七代传人郭艳幸教授构建了“五脏协调、气血共调、标本兼治、动静互补、筋骨并重、形神统一、天人合一、起居有常、膳食合理”的平乐正骨平衡理论。她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平衡的有机体,内平衡是指机体自身的气血、脏腑、阴阳、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外平衡是指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相互依赖,和谐统一,“衡则泰,失衡则疾”。 1. 天人合一平衡论 平乐正骨运用天人合一平衡论指导伤科临床,强调在伤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阶段都要从整体观念出发,三因制宜,个性化施治,方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2. 气血平衡理论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和伤科病机的总纲,也是平乐正骨理论体系的核心,平乐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气血共调平衡论”。 3. 筋骨互用平衡论 筋束骨、骨张筋,筋与骨的关系颇为密切,筋与骨之间的协调是保持关节运动动态平衡的基础,筋与骨在结构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筋与骨的动态平衡关系体现在伤科疾病诊疗的各个阶段。 4. 五脏协调平衡论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局部损伤会造成瘀血阻滞、全身气血失衡,气血失衡必然破坏五脏系统的平衡,故认识伤科疾病的病机必须重视五脏失衡。 5.形神统一平衡论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形神统一平衡论是中医骨伤学的基石,蕴含着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原理;在治疗伤科疾病的各个阶段都要充分重视“形”与“神”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6.标本兼顾平衡论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标与本对立统一,明确标本轻重缓急、把握标本的辩证关系是确立伤科疾病治则、治法的基础。在诊治伤科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标与本的辩证关系,标本兼顾,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 动静互补平衡论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动与静对立统一,互补互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对平衡; 把必要的暂时制动,限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把无限的适当活动,贯穿于防治伤科疾病的过程中。 8.膳食平衡论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以“骨”为支架的杠杆系统,全身的骨骼通过筋肉及关节紧密相连,筋骨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统一体,牵一“骨”而动全身,养骨要从整体出发、从全局着手,平衡膳食、因人施膳、辨证施膳做起。 9.起居有常平衡论 平乐正骨理论认为,起居有常是筋骨健康的基本保证。人体应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及其自身的生理运行规律,做到起居有常、作息有时、饮食有度、劳逸结合、畅悦情志、房事有节,则能保持脏腑健运、气血调和、筋骨平衡;反之则气血逆乱,筋骨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