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杰,1939年生,男,汉族,出生于河南方城县杨集乡付庄村,主任中医师,中共党员。1960年方城县第一高中毕业,考入原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攻读中医正骨专业本科四年,系统学习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基本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河南平乐郭氏正骨对于骨伤科的诊断、用药、复位手法及外固定等一整套的学术思想和技术操作,并在以后的工作中,结合临床实践在某些方面加以改变和提高。1964年毕业后留校,分配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正骨研究所从事创伤骨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孟宪杰老师五十余年来一直工作在医疗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能与时俱进,学习和吸收新的学术观点和理论知识,用于自己的实践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对颈肩腰腿痛和伤科杂症,运用中医理论辩证施治,其疗效得到患者的肯定。中医正骨手法娴熟,尤其是对关节内和近关节部位的骨折治疗技术造诣颇深。如肱骨外科颈骨折脱位,肱骨外髁翻转骨折、踝关节三、四度骨折等。由于提高了复位的优良率,就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了条件。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技术对骨折、脱位及一些先、后天畸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从来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 孟宪杰老师自参加工作至1999年退休前,相继担任下肢骨科和上肢骨科科主任。1993年晋升中医骨伤科主任医师。孟宪杰老师认为“医者”仁术也。想要当好医生,必先学好做人,他自己从医以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谦虚谨慎,对病人无论老幼、贫富,以诚相待,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乐于奉献。自1983年起连续十余年被评为院、所先进工作者或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所领导的下肢三科,因成绩突出,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并颁发奖牌。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联合定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师,带徒专家,收徒弟两人,经三年的言传身教,完成带徒任务,通过上级验收。1997年受邀赴香港为香港中医学会举办的“中医骨伤医师理论提高班”授课一个月。1998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河南省政府颁发的“医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洛阳市政府颁发“优秀专家奖”。2008年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颁发“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曾兼任河南省中医学会理事,河南省洛阳市骨科学会理事,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正骨》杂志编委。2014年9月国家中医管理局、人事部联合批准成立“国家级名老中医孟宪杰传承工作室”。现在正带领着这个团队为中医骨伤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继续努力工作。 论著与成果 孟宪杰老师从医五十余年,精通中医骨伤理论,临床经验丰富,总结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论著一部。论著《踝关节外科学》为主编之一。曾多次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且在大会上发言。其文章“儿童跟骨骨折的治疗”发表于《中华小儿科》杂志。“手法复位跟骨牵引治疗跟骨骨折”,发表于《中国中医骨伤》杂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发表于《中医正骨》杂志。科研成果多项,其中主持研究的科研课题“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踝部骨折的临床研究”,1985年获得卫生部乙级奖;“手法复位钳夹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1988年获卫生部三等成果奖;参与科研课题“医用骨伤科注射器”,1989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益气活血汤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1994年获河南省中医管理局二等奖;“医用射钉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1997年获卫生部三等成果奖;参与的科研课题“仿手法式踝关节骨折复位固定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1998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的“经皮钳外固定治疗跖跗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研究”项目,1999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手法复位钳夹固定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2000年获河南省卫生厅二等成果奖。 学术思想与治疗原则 孟宪杰老师一贯勤业敬学,治学态度严谨,再工作方面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擅于运用中西医理论,对颈肩腰腿痛及伤科杂症进行辨证论治,对于骨折脱位得复位手法再不断总结、继承和发扬平乐正骨特色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摸索出许多简便易行的有独到之处的复位方法,临床效果显著。临症形成了“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内外兼顾、功能锻炼”的中医骨伤诊疗特色,尤其是对于关节内或近关节部位的骨折研究,造诣更深,如在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距骨骨折脱位、跖跗关节骨折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翻转骨折及肱骨内上髁三、四度骨折等疾病,手法娴熟,其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1、注重整体,辨证论治 孟宪杰老师认为人体是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生理状态下他们之间即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约,保持着动态平衡。若骨断筋伤,必致脏腑、经络、气血紊乱,故有肿痛、有瘀热等症状。在诊断方面即要求有整体观念,进行全面检查,还要结合骨伤科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在治疗方面须从整体观念出发,辩证看待骨折与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关系,认为骨折与气血的关系密切,骨折与气血之间的关系密切,骨折后导致的气血运行紊乱是治疗的重点。他非常赞同《正体类要.序》中所阐述的“肢体损伤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的整体观念。 孟宪杰老师认为辩证施治是中医骨伤科治疗中的重要原则,根据病人的年龄、伤情、体征及预后等情况,做出全面评估。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考虑到患者的全身情况及主要生命体征,来作出轻重缓急的治疗措施。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如病人已经出现休克征象,就要查其是因伤后疼痛所致,或因失血过多而引起,要及时而正确的进行处理,骨折处可作临时固定,暂不复位,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做处理。又如病人来时骨折附近肿甚、起水泡,就不能马上复位,要给予制动,内外用药,待其肿胀消退后再处理。再如骨折的后要按初、中、后三期辩证用药。初期骨折筋伤,气滞血瘀,肿胀疼痛,就要使用“破’法,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剂,经云”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中期因通过用药大部分瘀血已消退,但仍未全尽,尚有经络不通,血脉不畅之象,此时应用“和”法,和其血脉,通其经络,使得气血调达。后期久病则虚,气血亏损,肝肾虚弱,此时应用“補”法,药用益气、补血、调养肝肾之品,以恢复体能,促进骨折愈合,达到治疗目的。 孟老曾讲起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经历,在1965年下半年,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医院有幸与洛阳正骨医院前院长高云峰老师同室工作,两人对面而坐,他替高老记门诊病历,抄写处方,亲自看到高老是如何询问、检查和处置病人的,聆听了许多教诲。有一次高老与他谈起了伤科用药,谈到了“伤科辩尿”,高老很有兴趣的说到:骨折病人的尿液会有不同的变化,如尿液发黄,说明内有瘀血,下焦湿热,用药应以活血、清热、利尿为主,以清下焦之热。尿液若呈血红色,是血尿,多与肾、尿道等泌尿系统有损伤,应仔细检查,用活血、止血类药物治疗。尿液若呈淘米水样,为膀胱运化不好,应升清、降浊,促进运化的药物调理。如果尿液表面似有油滴样改变,此为肾虚亏损,应用阴阳双補的药物进行调理。这也是高老多年观察、积累的实践经验,非常珍贵,使他终身不忘,这也说明了辩证施治的重要性。 2、内外兼顾 孟宪杰老师认为,骨伤科病的治疗,除了根据全身和局部情况辩证施治,按破、和、補三期用药内服外,还要配合必要的外用药,如治疗软伤用平乐展筋丹,活血接骨止痛膏、展筋酊等。功能恢复期使用传统外洗中药苏木饮,均能通过皮肤的渗透作用达到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缓经脉,通利关节的作用。因此内外兼顾用药,能促进康复的进程。他本人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相继收治7例因小腿开放性骨折治疗不当严重感染者,入院时有的伤口很大,骨骼外露,脓液蓄积,腐肉粘连,恶臭难闻。用一般的换药很难解决问题,治疗上除内服药物、抗生素配合治疗,自己自拟一中药处方:公英、地丁、土茯苓、花椒、甘遂、大戟、商陆、没药、大黄等煎汤冲洗伤面,一日一次,洗完后用无菌敷料浸药水湿敷,及时更换。借其以毒攻毒之效,从而起到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经几天的治疗,即见脓液渐少,腐败组织脱落,露出了新鲜创面,新的组织逐渐生出,为保住患者的伤肢打下了基础,后期根据病情再作植皮、植骨或复合组织移植。 3、筋骨并重,动静结合 骨为身之架,筋为力之源,因筋(软组织)附着于骨,所以筋伤不一定骨伤,骨伤必伤及筋。因此在治疗骨折时必须筋骨并重,二者不可偏差。不能只从影像学上观察骨折情况,也要理解临床软组织损伤程度,以便于在治疗中做到心中有数。如在手法时不至于用力过大,造成软组织二次损伤。再如固定时使用矫形垫不当,会造成软组织压伤、坏死,影响治疗。或因为防止骨折再移位而固定过紧,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肢体坏死,这些都是常见的差错和事故,应该避免。 孟宪杰老师认为骨与软组织同等重要,二者在生理状态下互相依存,病理状态下又相互影响。骨断必然筋离,损骨必致筋伤,反之筋伤亦能损骨。因筋坚劲刚强,能约束骨骼;而骨为立身之干,全赖筋之络缀,因此临证必筋骨并重。因肾主骨、肝主筋,治伤之本唯有善补肝肾,使肝血充盈。肾精充足,则筋劲骨强动静结合是指骨折的固定与功能锻炼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固定是治疗骨折的一种重要手段,骨折复位后固定起到主导和决定性作用,而活动又是保持肢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组织代谢,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因此动静结合应贯彻骨折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可以收到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的效果。 4、手法与固定并举 孟老常讲,手法是治疗骨折、脱位的主要手段,一定要多观察、多实践,俗语说“熟能生巧,巧能生鲜”,要做到“技存于内,力施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熟练施法,既提高了成功率,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具体的复位手法,古人有“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技术也在逐步更新,至平乐郭氏正骨时代,更有着质的飞越,其常用的手法有:拔伸牵引法、端提按压法、推拿复位法、折顶复位法、嵌入缓解法、旋转拨搓法、摇摆推顶法、倒程逆式法。 手法复位后要使用外固定维持,使得骨折端稳定,直至骨折愈合。孟宪杰老师提出,骨折复位后固定时需注意:夹板的长短、宽窄要适当,松紧要适宜,小带子捆扎后,能上下活动一公分,长管状骨折者,要考虑控制上或下的一个关节,并使伤肢固定在功能位。固定材料现在用夹板替代了以前的竹片,是一大进步,在80年代,孟老主持踝关节课题研究时,根据外伤的作用力及踝关节的生理特点,反复试验,研制成超踝塑形夹板用于临床,有效控制踝部骨折的内外翻畸形和侧方移位,成功率达到95%以上。 5、诊治强调三早,重视手法复位 对于骨折的诊治, 孟宪杰老师强调早诊断、早复位固定、早锻炼。三早之中早诊断是前提,医者应有系统的医疗知识和教高的专业水平,运用先进的辅助检查及时准确的做出正确诊断。诊断确立后应及时对骨折复位固定是关键,骨折后整复时间越早越好,因为骨折后周围软组织逐渐发生充血、渗出而肿胀,在肿胀发生之前整复最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早期功能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肢体肿胀程度,保持肢体功能,增强组织代谢,加速骨折愈合。但锻炼应以主动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孟宪杰老师非常重视骨折脱位的复位手法,认为正骨手法是中医骨伤科的精髓和独到之处,是对世界医学的重要贡献。孟宪杰老师正骨手法娴熟,其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水平居国内领先水平,如手法整复踝关节三、四度骨折、距骨骨折及脱位、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外髁翻转及肱骨内上髁三、四度骨折等。 6、利用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传统治疗效果 孟宪杰老师对外固定器的应用研究造诣颇深,他将外固定器的生物力学与传统正骨手法原理相结合,提高了传统手法的复位效果,拓宽了其应用范围,解决了骨伤科临床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如针对跖跗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容易复位固定难这亦问题,孟宪杰老师将经皮钳夹技术应用于其治疗过程中,增加了传统手法复位的准确度,解决了复位后无法有效外固定这一难题。针对目前下胫腓分离缺乏有效外固定,而内固定后影响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难题,孟宪杰老师将经皮钳夹固定应用与下胫腓分离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他提出弹性固定的原理,取得国内同行的好评。他研制的仿手法式踝关节复位固定器,取得了踝关节不稳定型骨折治疗的最佳效果,上述内容均获得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